早上去看完醫生,意外看到這篇。看這一篇你可以減少去找10個醫生,許多醫生跟我講過的話原來在這裡面都講過了!!
.
我一直以為我的病只是小眾,沒想到10個人就有一個人有耳鳴!(看看你的辦公室裡面,其實可能就有一個以上,只是你不知道而已)(病友舉手🙋♂️)
#給病友的摘要
1.耳鳴的原因和神經系統過度活化有關,詳細原因還在研究當中。
2.目前沒有保證有效地治療,也沒有保證有效的藥物。曾經被以為有效的藥物,後來被推翻了跟安慰劑差不多。
3.就目前所知,睡個好覺是最有幫助的方法。
——
最近去嘗試物理治療,發現改變頭部的壓力的確會改變聲音的大小,顳顎關節的移動也可能會影響知覺到的聲音位置!我的物理治療師跟我說很神奇,我上網搜尋才發現原來還真的有這種狀況。
.
「一般病人難以相信的是,雖然周邊的聽覺神經系統任何一部位的問題,都可引起耳鳴,但聽覺皮質的過度敏感,才是最主要的原因。最貼切的證據是,就算把聽神經切掉,也有一半以上的病人,耳鳴完全沒有改善。當左耳有耳鳴時,遮住左耳,可能會讓耳鳴在右耳出現,驗證聽覺皮質的代償與過度活躍。
有趣的是,其他神經生理系統上的刺激,例如觸摸雙手、下巴開閤、按壓額頭,改變雙眼凝視的焦點,常會改變耳鳴。這也說明,耳鳴不只是中耳、內耳的問題,還牽涉到更上層的神經節點與大腦皮質。
常被忽略的是:耳鳴跟情緒、以及自律神經系統的關連。耳鳴往往會帶來惡性循環(vicious cycle)—-聒噪擾人的耳鳴,常會讓人心情不好、心神不寧、擔心自己發生什麼重大的身體問題,同時干擾睡眠,導致失眠。而失眠、心情不好、自律神經系統不穩定、過度疲勞,又會讓聽覺皮質的過度敏感惡化。
所以改善耳鳴的第一步,反而是好好睡一陣子,以及想辦法改善心情,中斷惡性循環。」
.
難怪我覺得如果睡好的話,隔天聲音會比較小。
前提是我沒有打開Switch 的話⋯⋯
#薩爾達公主還在等我
#所以我說那個論文呢